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是“十二五”時期社會建設的重中之重。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豐城市委、市政府站在提高執政能力的高度,把網絡問政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平臺和手段,堅持問智于民、問需于民、問效于民,打造了集信息公開、輿情收集、分類辦理、網絡互動、效能監督為一體的網絡問政體系。五年來,豐城市主動開展網絡輿情疏導1350余次,化解網絡涉穩問題132起,吸納群眾意見建議233條,解決群眾合理訴求286件,有效凈化了網絡輿論環境,有力促進了經濟發展、社會和諧。
信息公開規范化
網絡問政,首在公開。豐城市通過開通網絡問政網站、設立網絡發言人、規范公開內容,主動發布、主動公開、主動宣傳,架起了黨委政府和群眾溝通的橋梁,促進了黨委政府和群眾的溝通和交流。
一是開通網絡問政網站。2010年底,按照“統籌規劃、資源共享、面向公眾、保障安全”的原則,豐城市整合豐城政府網、豐城行政服務中心網、豐城公安網、豐城招商網、中國生態硒谷網等20余家網站的資源,率先在全省啟動了網絡問政網站建設,設立了書記、市長批帖、豐城要聞、黨務公開、黨風廉政、圖片新聞、畫說豐城等欄目,開設了網絡發言人平臺、市委書記信箱、市長信箱、民聲通道、行政投訴等版塊。
二是設立網絡發言人。率先在全省設立網絡發言人。目前,全市已確定首批40個市直部門和32個鄉鎮(街道)網絡發言人,由網絡發言人主動公開本單位黨務、政務信息,積極聽取網友的意見和建議,主動與網友開展在線溝通交流。
三是規范公開內容。及時、主動把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市委權力公開運行、民生政策落實、黨風廉政建設等內容進行公開,特別將人民群眾普遍關心、涉及群眾利益的黨務、政務信息作為公開的重要內容,打造陽光政務。
輿情研判疏導系統化
網絡問政,難在研判、重在引導。暢通民情社意反映渠道,全面收集網絡輿情,健全輿情研判機制,及時掌握輿情動態,加強輿論導向,牢牢掌握網絡輿情的主導權。
一是建通道。建立“書記信箱”、“市長信箱”、“民聲通道”、“行政投訴”、“遠程視頻接訪中心”五條民情通道,群眾只要撥打一個電話、寫一條短信、發一封郵件、開一下視頻,就可以直接反映意見、建議。2011年3月,豐城市檢察院依托檢察專線網,建立了“檢調對接、服務民生”遠程視頻接訪指揮中心,在四個中心鄉鎮檢察室建立了同步信號傳輸、接收的接訪室,課進行實時視頻通話,為群眾提供反映訴求的“快速通道”,給接訪工作插上信息化“翅膀”。目前,共接訪36人次,排查調處各類社會矛盾36件,避免可能引發的上訪16起。
二是強隊伍。重點加強網絡輿情研判三支隊伍建設:由市委宣傳部、市委民聲通道室、市網絡問政室組建成的網絡信息收集的核心隊伍,由市直各單位、各鄉鎮(街道)建立的以網絡發言人、網絡信息宣傳員為主體的隊伍和網站版主隊伍。
三是重研判引導。根據網絡輿情的實際情況,結合網站傳播速度和影響力大小,實行網絡涉穩輿情分級預警機制,準確研判輿情態勢,把握好節奏、火候和力度,不糾纏細枝末節,實行有效引導。對可能出現的炒作熱點,發布權威信息公布客觀真相;對網絡宣泄者采取冷處理方法,避免形成論戰;對熱點話題,用通俗、平易的網絡語言發帖跟帖。網友“劍客”反映全市老城區部分路面相繼出現斷裂、凹凸不平、路基下沉等問題,給排水設施造成巨大壓力,影響了行人和車輛的通行和市民的生活環境。宜春市委常委、豐城市委書記冷新生閱后及時作出批示:涉及群眾出行難、生活環境差的重大問題,應盡一切可能在春節前得到階段性解決,并通過制定完善長效機制,以期從根本上得到解決。2009年8月,全市共投資9800余萬元分二期啟動了老城區瀝青道路改造工程和老城區下水總道清淤工程,共完成道路改造面積28.18萬平方米,完成下水道改造1.45萬米,完成老城區三條下水總道總長清淤5828米,清理淤泥3.05萬立方米,極大地改善了老城區生活環境。
四是是;。按照“網上來,網上去”的原則,通過召開市委書記與網友面對面互動交流會,在線訪談,市領導、部門網絡發言人實名與網友互動,邀請被評為金點子和精華帖的網友參加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現代農業產業化巡禮活動,開展網友進民政、教育衛生等專題活動等多種形式,根據網友上網習慣,實行節假日網絡值班、并堅持每天晚上7:00至11:00網絡值班,打造“全天候”的政府、“不下班”的政府,使網絡問政成為普通民眾表達訴求、建言獻策、參政議政的重要渠道,讓網絡互動工作始終保持常態、常溫。網友“令民之聲”在論壇發帖,反映楊柳湖景區亟待加強管理。市政園林處在調查論證的基礎上,在論壇以單位實名,及時將辦理情況在線回復網友。
效能監督制度化
網絡問政,嚴在問責、成在落實。為確保網絡問政工作不流于形式,不走秀場,豐城市著眼機制管長遠,建章立制,切實提升網絡問政執行力、監督力。
一是建立統籌協調制度。成立由市委副書記任組長的市網絡宣傳領導小組,具體負責網絡宣傳、網絡問政工作的組織、協調。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市直有關單位和鄉鎮(街道)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依法、及時、妥善辦理并回復,做到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復。
二是建立定點監測制度。由市紀委牽頭,以優化發展環境監測網絡系統為平臺,在全市范圍內的企業、工商個體戶、鄉鎮企業辦等進行監測點的篩選、布點工作,聘請94個監督員,建立完善網絡投訴、網絡受理、辦理、網絡反饋、通報等工作流程。
三是建立效能督查制度。由市委辦、市政府辦、市紀委牽頭,就各單位網絡問政工作開展效能督查,對網友反映的問題和訴求辦理情況進行跟蹤回訪、抽樣督辦。重點檢查問題解決的質量,對遲遲得不到解決,反復出現的問題,查明原因,加強督辦,力求網友反映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確保網絡問政工作高效運行。
四是建立考核考評制度。將網絡問政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三年(2010至2012年)大競賽考評體系,作為鄉鎮(街道)綜合考評、鄉鎮(街道)黨委書記落實科學發展觀考評、市直部門績效考評的重要內容,有效調動了鄉鎮、部門網絡問政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